列印 | 關閉視窗
 
中國實施綠色印刷成果報告:明確「三管齊下」,因情施策的治理方針
發佈日期:07/12/2017
消息來源:必勝網
實施綠色印刷成果報告
(2017年)
為在印刷全行業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貫徹落實《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推進綠色發展,以新時代綠色印刷良好業績為建設美麗中國做出貢獻,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刷發行司2017年繼續委託北京印刷學院開展實施綠色印刷的成果評估。本次評估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進一步完善實施綠色印刷生產和消費的制度和政策為導向,著力于建立健全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綠色印刷經濟體系,組織專家梳理綠色印刷實施路徑,開展問卷調查和現場調研,研討難點熱點問題,形成了此份成果分析報告。
 
一、綠色印刷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党的十九大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反映了全黨的共同意志和全社會的共同信念。大會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政治判斷。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精美、環保,個性化、功能性印刷產品的需要日益廣泛。綠色印刷順應社會需求變化,通過技術和管理創新,主動提高供給品質,助推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截至2017年11月8日,全國共有綠色印刷認證企業1,246家。中小學教科書已經連續三年實現綠色印刷全覆蓋,採用綠色印刷的出版物涉及到全國45%的出版單位。北京地區60%的出版單位共138家涉及到綠色印刷,綠色印數占總印數的1/4。綠色印刷產品已經涵蓋出版物、票據票證、紙塑包裝等各領域。綠色印刷正在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奉獻者及引領者。
 
二、綠色印刷推動形成了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綠色印刷制度設計探索前進,全產業鏈上下游技術創新成為熱點,綠色印刷發展的經濟體系建設得到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綠色印刷產業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逐漸形成。綠色低碳迴圈的生產消費方式受到全社會推崇,節能、環保、美麗理念深入人心,企業發展面貌為之一新。無醇潤版液、水性膠粘劑、水性上光油、環保洗車水等綠色原輔材料用量持續增長。塑膠薄膜凹版印刷水性油墨技術取得突破進展,已經成功試用。部分油墨廠商通過技術改造,推出油墨紙質包裝方式,實現油墨包裝「零固廢」。電腦直接製版技術(CTP)覆蓋率達到85%以上。數字印刷蓬勃增長,柔性版印刷穩步推進。一批國家印刷示範企業和印刷設備器材廠商的綠色印刷技術開發項目獲得政府多種資金扶持。
 
三、印刷業VOCs治理源頭削減、程序控制、末端治理三管齊下,“末端治理”因情施策
VOCs治理方針和原則已經明確,技術路徑正在探索,治理工作由被動向自覺轉變。紙張平版膠印重在「源頭削減」;溶劑型油墨包裝印刷兼顧「源頭削減」和「末端治理」。源頭削減:VOCs主要來源於油墨、膠粘劑、上光油、潤版液、洗車水等原輔材料,採用低(無)VOCs含量的綠色原輔材料可以實現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溶劑型油墨VOCs含量達70%,替代的水性油墨尚在研發,成為當前技術攻關方向。程序控制:提高自動化密閉化水準,既實現減排又節能降耗。收集裝置將無組織排放轉為有組織處理,集中供墨節約油墨用量5%並減少固廢,自動清洗減少洗車水50%,紙毛回收、輪轉機二次燃燒減廢增收。末端治理:針對不同印刷方式、排放濃度,一廠一策。低濃度VOCs,採用活性炭吸附、生物降解或者組合式治理技術;200mg/m³以上濃度,採用沸石轉輪或者活性炭吸附脫附加上催化燃燒的治理技術。
 
四、遵循自然規律,持續深入推進綠色印刷實施
尊重、順應、保護自然,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的方向之一。在堅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堅持,培育綠色低碳新動能,推進綠色印刷實施,是綠色印刷的重要政策導向,為此,綠色印刷寫入《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總局和環保部連續召開綠色印刷推進會;15個省(區、市)出臺扶持政策,12個省(區、市)提供資金支持。湖北省11個部門聯合印發加快綠色印刷發展的實施意見,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在北京衛視及公交網站發佈公益廣告。中國印刷技術協會繼續發佈綠色原輔材料產品目錄。京津冀綠色印刷協同發展平臺不斷提升。全國書博會、北京國際印刷技術展覽會、江蘇印刷包裝博覽會上專門設立綠色印刷展區。全產業鏈上下游舉辦的綠色印刷交流對接活動豐富多彩。
 
實施綠色印刷是全行業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選擇。要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實施體系。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強統籌協調,推進精細管理,既有力度,又有溫度,讓綠色印刷先行者充滿獲得感成就感。

 
  關閉視窗
網站地圖 | 隱私保護條款 | 免責聲明 | 輔助功能
©2006 The Hong Kong Printers Association 保留所有權利。
使用本網站即代表您同意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