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 關閉視窗
 
《金融時報》付費牆超過廣告成為最大收入來源
發佈日期:09/04/2018
消息來源:騰訊科技
《金融時報》約翰·里丁(John Ridding)CEO近期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表示,用戶付費訂閱已超過廣告,成為該公司收入的主要來源。

里丁回憶,當《金融時報》開始將線上內容置於付費牆之後,科技行業的反應有的是懷疑,有的是「充滿敵意」。因為這樣做違反傳統觀念:互聯網需要自由。

里丁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一直覺得這有點奇怪和可笑,因為很明顯,互聯網並不需要任何東西。這就是個管道而已。」

他的想法正在得到證明。作為日經旗下媒體,《金融時報》網路版的訂閱起步價為每年350美元,目前讀者已開始購買付費服務。里丁表示,在《金融時報》的90萬付費訂閱讀者中,有2/3是數字版使用者。用戶付費訂閱已超過廣告,成為《金融時報》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占總收入的約2/3。

他表示:「行業中的許多人都忽略了對內容收費的能力。我的觀點是,如果能提供差異化的東西,無論是品牌標識、專欄作家,還是報導範圍,那麼就有能力去收費。如果無法提供任何差異化的東西,那麼你就需要問自己更大的問題:你究竟在幹什麼?」

里丁此次還談到了《金融時報》在面對大型科技平台時的阻力,這些平台致力於免費分發內容。他表示,目前他希望這些平台可以「在付費訂閱模式的開發方面帶來更多幫助」。其中的一場鬥爭發生在與谷歌之間。谷歌此前堅持,讀者在點擊搜索結果中的連結時可以享受「首次點擊免費」。這意味著,讀者從谷歌搜尋引擎訪問媒體網站時,不會立刻看到付費牆。

里丁表示:「我們一直認為,所謂的『限流閥』,即如何設定存取權限,應該是發行商的事情。我們進行了很多拉鋸,而谷歌最終接受了這樣的立場。」

他表示,《金融時報》的策略也在不斷調整。《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連線》等媒體每月允許讀者免費閱讀一定數量的文章,而《金融時報》並未這樣做,而是讓讀者可以在首月免費閱讀所有內容。

里丁回憶:「我們會想,我們想做的究竟是什麼。我們希望在數字領域複製人們對印刷媒體的習慣。每月提供幾篇免費文章的模式與此相反。在理想情況下,你花一個月時間去閱讀《金融時報》,隨後熟悉我們的報導,成為我們的付費訂戶。」

 
  關閉視窗
網站地圖 | 隱私保護條款 | 免責聲明 | 輔助功能
©2006 The Hong Kong Printers Association 保留所有權利。
使用本網站即代表您同意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