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時宣佈,中國將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 這是在全國製造業已基本開放以及自由貿易試驗區負面清單製造業清零的基礎上,又推進了一步。 在全國範圍內,根據《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1年版)》,製造業條目中僅剩「出版物印刷須由中方控股」和「禁止投資中藥飲片的蒸、炒、炙、煆等炮製技術的應用及中成藥保密處方產品的生產」兩項。 在自貿試驗區範圍內,於2022年1月1日實施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1年版)》中,製造業條目已完全清零,整體已減至27項,其中禁止類17項、限制類10項。 釋放關鍵信號 在外界看來,18日的全面開放製造業的表態,釋放出了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信號。 中國製造業在全球的生產鏈、供應鏈、價值鏈中,已經從過去的中低端邁向了中高端。 這次全面放開對全球都是利好的消息,對製造業更是如此。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告訴第一財經,此次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的外資准入限制,釋放出三個關鍵的信號。 首先,中國站起來靠的是製造業這個「脊樑骨」,接下來富起來、強起來也要繼續靠製造業這個「脊樑骨」。 其次,中國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將以中國製造業全面取消外資准入限製為關鍵的開端。 第三,中國經濟今後的發展,仍然要靠實體經濟,這改變了過去歐美大國在發展中逐漸走向服務業而輕視了製造業的道路,中國在製造業上擁有較強的基礎和支撐,接下來還要進一步提升,在發展服務業的同時持續加碼製造業的升級。 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研究員白明也對第一財經表示,中國從製造業大國跨越到製造業強國,必須要積極參與經濟的全球化,利用全世界一切可利用的優質資源。 只有這樣,邁向全球製造業強國的步伐才能加快。 而此次從自貿試驗區製造業負面清單清零擴大到全國層面,是全方位的開放,表明瞭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將越開越大的堅定態度。 自2017年以來,中國連續5年修訂外資准入負面清單,2021年版全國和自貿試驗區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已分別壓減至31條和27條,在種業、汽車船舶和飛機製造、證券、銀行、保險、職業培訓等眾多行業、領域取消或放寬了外資股比限制,為外國投資者創造了更大的市場機遇。 上海外資協會會長黃峰告訴第一財經,全國層面的製造業外資准入此前已經基本放開了,這次的全面開放更多是一種表態。 在全球經濟復甦乏力的背景下,中國吸引外資面臨挑戰,需要持續推出更具針對性和含金量的穩外資政策。 外資結構調整 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23年前8個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471.7億元,同比下降5.1%。 這是這項數據三年來首次下降。 商務部外資司負責人提出,實際使用外資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經濟恢復緩慢,全球跨國投資乏力,疊加去年同期基數較大,造成增速下行。 外商投資是市場行為,階段性波動是正常的。 因此既要看規模,也要看結構;既要看當下,也要看長遠。 在外資同比下降的背景下,今年前8個月,我國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399.5億元,同比增長6.8%。 高技術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19.7%,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錶製造業分別增長39.7%、25.6%。 高技術服務業中,研發與設計服務領域實際使用外資增長57.1%。 同時,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3154家,同比增長33%。 今年以來,不少外商用實際行動持續擴大、深化在華投資。 就在9月,美國杜邦大規模的新工廠落地長三角,英國豪邁集團亞太區生產與研發一體化基地在上海開業,化工巨頭索爾維集團宣佈中國研究與創新中心擴建專案完成。 8月,科思創多家上海新工廠陸續投產,光學巨頭蔡司中國入駐上海浦東新區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將打造更強大的科研和人才孵化平台。 蔡司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福斯特(MaximilianFoerst)對第一財經表示:「我們並沒有把中國作為廉價的生產基地,這從來不是我們的戰略,我們非但不會轉移在中國生產的產品,反而會考慮把更多的生產、研發放在中國。 」 近年來,我國吸收外資持續穩定增長。 《中國外資統計公報2023》顯示,2022年我國全年實際使用外資1891.3億美元,增長4.5%,按人民幣計首次突破1.2萬億元,高技術產業成為重要增長點。 歐盟、東盟對華投資分別增長95.3%和9.5%。 在魏建國看來,放眼全球,中國超大規模的市場仍然頗具吸引力。 無論是醫療機械、高精尖技術、5G應用等等,都存在巨大的需求。 如今製造業外資准入限制全面放開,意味著中國對外商投資將更加看重,也有望在連續多年穩步發展的基礎上,繼續加快步伐。 普華永道10月17日發佈的《在華跨國企業高管洞察:品牌增長的挑戰與機遇》調研報告發現,大部分受訪在華跨國企業一如既往看好中國市場,市場規模、經濟增長和消費者認可是吸引跨國企業在中國市場持續投入品牌建設的三大關鍵因素,但是跨國企業也面臨著地緣不確定性、市場增速放緩和中國本土品牌競爭壓力大等問題困擾。 在挑戰中升級 在全球價值鏈重塑的時期,中國的製造業升級應該如何持續突破? 在吸引外資上又該如何應對挑戰? 魏建國提出,中國的製造業目前還有一些關鍵技術、關鍵的成套設備存在卡脖子問題,比如晶元、光刻機、蝕刻機等,針對這些中國應投入更大的精力,並下好三步棋。 首先,所有的製造業都應該把科技創新當成首要的任務。 特別是在當前的數字經濟之下,不僅要提升傳統製造業的創新,也要加大機器人、新材料、新工藝等行業的投入。 其次,在科技創新的整體政策下,人才是關鍵。 中國製造業不僅要有自己本地的人才,也要吸引大量國外人才。 最後,要打造全球最佳營商環境。 推動製造業升級發展,還需要通過營造全球的最佳營商環境,把全生產要素,也即資本、人才、技術、土地、信息進行匹配,以達到投入最少、效率最高的效果。 魏建國認為,在美國要求製造業迴流的背景下,中國應該做好統一大市場,因為市場資源是中國在國際上最大的優勢,但是這一優勢當前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把工廠放在美國,再出口到中國市場,還是把工廠直接放在中國,許多美歐跨國公司老總比我們都精,比我們考慮得都詳細。 這也是為什麼最近一段時間馬斯克、庫克以及歐美許多跨國公司巨頭訪華的動因,只有大市場才能引來大專案。 在他看來,吸引外資依靠優惠政策和低成本工作力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要想實現新的吸引外資的手段和目標,除了靠大市場,還要向規則、規制、管理和標準要紅利,抓緊實施制度性的開放。 另外,當前國內的消費復甦動力較弱,需要出台更多的政策來增強。 他提出,今年全年吸引外資的規模有望達到2300億~2500億美元。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瑞東也在近日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上表示,外商到中國投資首先看重中國的市場,其次是中國的營商環境、要素成本相關優勢。 如果整體總需求不足,價格相對低迷,中國對於外商的吸引力就會出現系統性下降。 而著力擴大總需求,讓經濟增速保證在一定的符合潛在產出的水準上,將有利於推動外商對華資本、技術外溢效應的持續。 為了應對挑戰,8月23日,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的意見》,從提高利用外資品質、保障外商投資企業國民待遇、持續加強外商投資保護等六方面提出24條具體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