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0月15日,第42個國際盲人節(又稱白手杖節),這是全球關注視障群體權益的重要日子。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中國視障人口超過1700萬,他們在空間認知與文化參與方面面臨獨特挑戰。正值此節,星球地圖出版社與中國盲文出版社於10月13日在中國盲文圖書館聯合發佈《無障礙中國地圖》和《無障礙世界地圖》,這是國內首次批量發行此類觸覺地圖,標誌著無障礙出版領域的重大進展。 觸覺地圖的技術創新:從數字盲文到指尖探索 這些地圖採用先進的數字盲文印刷技術,徹底革新了傳統觸覺地圖的製作方式。傳統方法依賴翻模壓制,圖例系統單一、信息承載有限,且易損壞。新技術則透過凹凸點線與紋理設計,大幅提升精度與壽命,讓視障人士能「觸摸」地理知識。 《無障礙中國地圖》:以觸感增效標注省級行政區劃(如直轄市、省界線)和重點地理標誌(如長城、黃河),幫助用戶建立空間概念,適用於日常導航與學習。 《無障礙世界地圖》:利用不同增效紋理區分七大洲(亞洲、歐洲等)和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等),讓全球地理「一觸了然」。 出版過程嚴格遵循國家地理數據標準與通用盲文方案,確保準確性與包容性。中國盲文出版社副總編輯包國紅強調:「視障人士無法像健全人一樣通過影像建立空間概念。觸覺地圖作為一種專用地圖,消除了視障群體提升空間認知能力和學習地理知識的障礙,在其日常辨位、導航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她進一步指出,數字盲文印刷不僅豐富了觸覺圖例,還延長了地圖使用壽命,讓地理教育真正實現無障礙傳遞。 這一創新響應了《馬拉喀什條約》(Marrakesh Treaty),該條約旨在為視障人士提供更多可及性出版物。中國自2017年加入以來,已推動多項立法,如《無障礙環境建設法》,促進文化資源的平等共享。 這些出版物的發佈,不僅提升了視障群體的知識獲取能力,還彰顯了科技在殘疾人服務中的潛力。數字盲文印刷等技術,正逐步應用於教育、導航與娛樂領域,預計將惠及更多邊緣化群體。國際盲人節的主題「促進就業創業,推動共同富裕」,也呼應了這一努力,強調視障人士的經濟參與與社會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