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 關閉視窗
 
供給側改革與中國經濟的長期中高速增長
發佈日期:30/09/2016
消息來源:中國經濟網

經濟新常態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黨中央已經就新常態提出了新的宏觀策略。但不少人對於中國宏觀經濟能夠持續長期地中高速增長仍然信心不足。準確把握中央的新發展理念、特別是供給側改革思想,才能準確辨別國內、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的種種論調,形成對中國經濟長期發展動力的正確認識。

端正發展理念,首先要重視創新。習總書記指出:「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依賴於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創新」,「誰在創新上先行一步,誰就能擁有引領發展的主動權」。那種以為大投入、粗放式發展就能抓住經濟機遇的觀點已經落伍。重視創新既不能停留在口號層面,也不能靠堆砌資金、盲目引進人才,而要重視思想引導,團結人才以及廣大群眾,進而推動創新。

端正發展理念,還要著力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習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重提馬克思的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應當結合現有經濟運行形勢,豐富發展馬克思的這一理論,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用以指導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端正發展理念,還要重視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中國經濟建設已經取得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但逐步出現了環境污染的問題。人民群眾在經濟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的情況下,對生態環境質量提出了更高的期待,這就要求我們增加綠色發展的理念。在對外開放中,突出存在著結構不合理以及支撐高水平開放和大規模走出去的體制還相對薄弱等問題。端正發展理念,必須著力解決上述問題,才能使得中國經濟能夠長久發展。

關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解讀眾說紛紜。習總書記在講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曾批評有人借用西方供給學派鼓吹新自由主義,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策略與西方供給學派觀點不同。西方供給學派鼓吹的盲目私有化、不要政府,恰恰不利於資源高效配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通過優化要素配置和調整生產結構來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為經濟增長補動力,進而推動經濟增長。中國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消費者卻把大把鈔票花在了出境購物、「海淘」購物上,使得我們的經濟一方面面臨產能過剩,另一方面又無法滿足需求、無法掌握國內市場。下大氣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為了統籌布局全國產業,使供給與需求匹配,解決供求不匹配帶來的經濟運行障礙。所以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盲目去產能,而是要把消化過剩產能與產業重組、產業結構優化結合起來。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全國一盤棋地規劃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不會出現大規模失業等影響社會穩定的問題。

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部分。全要素生產率是指在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水平既定的條件下,所達到的額外生產效率。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有賴各種生產要素之間的合理搭配、高效配合。既然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已成為宏觀經濟策略的一部分,那麼就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統籌國內國外經濟發展,從而推動中國經濟抓住機遇,贏得挑戰,使中國經濟在新常態的東風下揚帆起航。

綜上所述,只要對中央新的宏觀經濟策略,對新的發展理念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準確把握,人們心中對中國經濟的各種悲觀論調就自然可以消除。客觀把握經濟現象背後的本質,進而把握經濟發展規律,就可以不被各種亂象、思潮蒙蔽,合力推動中國經濟繼續向前中高速發展。

 
  關閉視窗
網站地圖 | 隱私保護條款 | 免責聲明 | 輔助功能
©2006 The Hong Kong Printers Association 保留所有權利。
使用本網站即代表您同意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