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 关闭视窗
 
以智能制造引领印刷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07/11/2023
消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智能制造是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贯穿于产品、制造、服务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及相应系统的优化集成,实现制造的数码化、网络化、智能化,不断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效益、服务水平,推动制造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印刷行业要实现绿色化、柔性化、生产过程的数码化,提高印刷包装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智能制造。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全行业正迅速迈入全新的数码时代,面临向数码化、智能化整体转型的局面。

五大步骤  建立智能制造实施框架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抓手,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我国印发《「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码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码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

智能制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循序渐进、逐级提升,以数据为核心,数据驱动业务优化、智能决策。目前我国印刷包装行业的整体生产过程仍呈现简单粗放的特点,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单位能耗等还有差距。因此,必须向智能化转型升级,建立智能制造战略目标和实施规划的框架。

印刷业按照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可分为五个步骤。一是规划级,印刷包装企业对实施智能制造的基础和条件进行规划,对核心业务包括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进行流程化管理。二是规范级,印刷包装企业采用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手段对核心装备和业务等进行改造和规范,实现单一业务的数据共享。三是集成级,企业对装备、系统等开展集成,实现跨业务间的数据共享。四是优化级,企业对人员、资源、制造等进行数据挖掘,形成知识、模型等,实现对核心业务的精准预测和优化。五是引领级,企业基于模型持续驱动业务优化和创新,实现产业链协同并衍生新的制造模式和商业模式。

复合方向  构建产业发展生态系统

印刷行业要实现智能化发展,必须重点升级数码化和智能化,全方位实施智能制造。总体趋势是印制方式多样化、生产过程绿色化、装备制造智能化、技术支撑网络化、服务产业专业化。

具体来讲,印刷制造产业从狭义的以印刷喷涂工艺为主,向更加广阔的覆合工艺智能制造方向发展。此前,印刷产业基础是制模、成像、涂布、丝印、凹印,主流产品是光学膜、显示器件、光栅印刷、印刷电路,产业链的核心聚焦在精密成像、精细加工等。智能化转型升级后,印刷产业基础应发展为新材料、精密印刷、3D打印、精密加工,主流产品转变为显示器件、太阳能电池,产业链核心聚焦在新材料、精密表面处理、精密功能材料、3D打印等方面。

印刷产业的智能制造发展,就是要增强印刷产业核心技术能力体系,推动新一代技术应用,构建产业发展的生态系统。三大技术体系包括PT(印刷技术)、MT(装备制造技术)、ITC(信息通信技术),四条发展技术轴心分别为图像处理与成像技术、精密机械制造及工艺、自动控制智能控制、先进材料印刷工艺。必须应对变革的社会和市场需求,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特点,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

深度融合  加快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印刷制造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数码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智能装备水平不高,尚未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孤岛仍然存在。此外,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制造存在较大困难。

具体表现为智能互联方面,装备的智能化水平亟待提高;信息整合方面,整体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行业差距很大;柔性制造方面,先进制造技术和赋能技术的应用有待提高;数据决策方面,大数据云计算分析处理能力仍处于建设阶段。

为此,印刷行业要更好地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第一,加快系统创新,增强融合发展。其中较为关键的是核心技术、系统技术、网络创新技术的创新。第二,做行业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应用推广。实体经济最重要的一点是从企业做起,深化企业应用转型升级,开展智能制造的示范工厂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第三,加大智能装备和工业软件的研发,装备是实施数码化转型重要的基础工作,工业软件是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数据驱动的核心。第四,加快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制定行业标准,加大标准推广应用。我国在「十三五」期间已经形成了中国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智能工厂、车间、网络平台怎麽建都有一系列标准。印刷行业要建立起自己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同时把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要务,构建跨学科、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队伍。

 

 
  关闭视窗
网站地图 | 隐私保护条款 | 免责声明 | 辅助功能
©2006 The Hong Kong Printers Association 保留所有权利。
使用本网站即代表您同意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