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趋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势,以及潜在气候损害风险的加剧赋予新时期人类社会的演进以新的涵义; 自此,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努力重新找回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以环境友好的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言,未来我们的科学发展思路应当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当然,「绿水青山」所言及的环境范畴甚广,不仅仅涉及全球性、长期性的气候变暖问题,更多地包括了局地空气污染,如:雾霾,水体污染,土地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系列问题。 而其中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涉及面最广,可能灾害影响最大,不可逆性和解决难度也最高的环境问题。 事实上,习近平主席在作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科学论断时,同时还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实际上不仅道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本质,同时也从战略高度给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长远思路。谈到当前的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问题二元关系,我们应当有两点清晰的认识:首先,所有困难中都蕴藏着机会,气候挑战也不例外。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减排问题本身并不矛盾,由温室气体减排带动的绿色产业转型和清洁技术的发展可以成为各国疲软经济态势下新的增长点。当传统产业难以再担当经济增长的引擎时,我们可以绿色产业可能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力量。其次,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与温室气体减排是实现绿色革命的手段和关键驱动力。碳减排的外在压力可以加速实现能源技术低碳转型,并最终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人类开展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理论上是经济增长和气候变化二元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但是,在当前大气平均CO2浓度已逼近400ppmv的大限之时,为何各国的减排意愿和行动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呢?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首先,尽管人类对环境或气候系统的依赖是刚性的,事实上,我们几乎找不到清新空气、洁净水源的替代品,但是,我们对全球变暖的敏感性不高,主要由于气候变化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的感知并不显著,且科学家们反覆强调的未来气候损害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换而言之,当前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可人为感知的环境损害依然较小,释放的信号并不强烈,因此难以起到调节人们积极减排行动的作用。 其二,减排往往是要花费成本的,这与社会人趋利的本质相违背。目前来看,无论政府部门、产业界,还是学术界,在谈及气候变化问题时的主要论调多以温室气体减排为主要目的,而其他政策,包括低碳技术发展与能源结构转型策略,均是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手段。而在短期气候损害信号较弱,且环境外部成本难以有效内部化的情况下,这种以减排为目的的成本花费型行动的进程注定是缓慢的,这也是当前多数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自主减排和国际合作挑战中「反覆迟疑和观望」的主要原因。 因此,对于全球变暖问题,我们既不能等到环境损害信号非常强烈,以致气候灾害无可逆转时再行动,也不能让减排主体始终觉得开展减排行动无利可图。习主席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地理解这一问题的思路,或许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本就相生相伴。我们首先应该意识到,气候变化问题既然是经济发展过程产生的,理应也可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解决,当然,我们需要建立新的发展观,即将绿色发展的思想融入其中。具体地,在处理碳减排问题时,不妨以能源结构调整和推动低碳新能源技术发展为主要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建立相应的政策体系,促进绿色能源对传统的含碳能源的全面替代和转化。这一行为目标的战略调整有两大好处:一方面,能源技术相关投资相对容易让投资者见利,而充分利用理性社会人趋利的特性来发展能源技术是最自然可行的方式。当投资蜂拥而至,当前技术瓶颈将被迅速突破,而清洁能源技术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和转化也随之而来,当新能源技术最终主导能源供给市场时,以CO2为主体的GHGs势必顺势下降,最终碳减排问题作为能源体系变革的附属问题得以解决。 另一方面,以新能源变革为目标可以将经济蛋糕继续做大,最终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除了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全球整体经济均处于疲软态势,尤其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而言其经济颓势已延续多年,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其经济发展后劲也将明显不足。事实上,传统产业体系作为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已作用数年,由工业创新产生的经济发展潜力已渐近消失,而传统企业既不能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也无法产生更多的工业增加值。从当前控制排放的思路来看,基于控制传统能源需求的方式甚至会引起就业人口的下滑,进而给经济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以发展新能源技术为主导方向的发展思路,显然可以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大规模的光伏太阳能电站、风电场的兴建,潮汐能、生物能等创新性多元能源体系的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产生了大量的就业需求,同时也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由技术创新带来的红利无疑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此一来,做大经济蛋糕实际上与控制排放目标合二为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