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 关闭视窗
 
全球印刷业未来发展的六大趋势
发布日期:13/05/2024
消息来源:金融界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印刷行业的数字化印刷技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于数码化印刷技术的发展,印刷行业有望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印刷生产。

随着产业进入存量时代,印刷企业如何找到降本增效的平衡点,通过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来提高效率,实现转型,是摆在印刷行业面前的课题。

通过数码化转型,可以从原材料、印刷工艺、人工、机械损耗等各方面控制成本,为保证数码化转型的顺利进行和高效发展,还必须实现管理和设备的数码化。

平台化设计 

平台化设计,这里主要的主体是互联网平台。印刷企业通过平台整合供需双方和设计资源,以众包众创、协同设计等方式,开展集成化、轻量化、协同化、敏捷化设计,通过订单管理系统,把订单集聚,再分发给各个生产端。

现在,也有很多印刷企业,开始尝试自建平台,兼具在线报价、在线设计、在线订单等各项功能,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把自身的设计能力、印刷技术等综合优势进行对外输出,提供一站式的印刷解决方案。

智能化制造 

智能化制造,也就是实现从单机到产线、车间乃至整个工厂的智能决策和动态优化,来提升全流程生产效率、提高质量、减低成本。印刷智能工厂建设是以先进的印刷工艺和精益的生产管理为基础,以硬件和软件建设为重要内容的复杂系统工程。这里被改造的主体是印刷包装企业,软件和设备厂商需要提供从硬件到系统的支持,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化升级。 

近年来,一批优秀的行业企业都开展了较为系统的智能新工厂规划。这些企业是智能化升级的先锋,并都取得了不错的阶段性成果。但总体上看,印刷行业的智能化建设还是任重道远。 

个性化定制 

随着消费群体消费习惯的变化,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依然是消费热点。企业基于互联网获取用户个性化需求,通过灵活柔性的组织设计、制造资源和生产流程,实现低成本大规模定制。

这是一种主要是面向C端用户平台的模式表现,最初以印刷互联网平台为主。近年来,行业出现更多面向企业、品牌商(B端)的小批量、定制化服务,规模化订单越来越多,复购频率更高,也创造着更可观的利润。此外,数码印刷的加速发展促进了个性化定制市场的高速增长。从发展趋势来看,可以预见未来还将会有更多的印刷包装企业会切入这一赛道。

网络化协同 

企业通过网络化平台整合分散的生产、供应链和销售资源,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互联与分工合作,推动生产方式从线性链式向网络协同转变,促进企业资源共享、业务优化和效率提升。

在这一方向,原本是互联网企业在前端探索,印刷包装企业在生产端提供优质产能,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缩短生产周期,实现快速交付。现在,也有一些印刷企业着手建立新的网络平台,连接供应商、外协厂、客户,实现订单协同、生产协同、交货协同以及物流协同等。

服务化延伸 

在服务化延伸方面,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从制造端向用户端延伸,用产品作为服务载体,用数据作为媒介,在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不断挖掘用户需求。无论厂商,还是印刷企业,都在服务化延伸方面持续进行探索实践。

比如通过对产品运行的实时监测,提供远程维护、故障预测、性能优化等一系列服务,并反馈优化产品设计,实现企业服务化转型。这部分主要针对设备和软件企业。在产业和互联网融合的闭环中,设备和软件企业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为融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实现手段。

也有越来越多的印刷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开发了客户端信息系统,可以向客户展示产品设计,得到认可后立即生产。客户能通过信息系统实时了解货单生产进程和点位,提升服务体验。也有印刷企业利用RFIDAR/VR等技术在包装上的应用,通过平台帮助客户进行精准营销、促销返利、防伪溯源,为消费者消费行为、消费特征画像,促进产品二次销售。以上这些,在印刷包装企业的增值服务中已经越来越普遍。

数码化管理 

数码化管理的主体是印刷包装企业,基于对生产运营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利用,把自身业务通过数码化手段呈现、优化和管理,为企业的战略决策、运营管理、市场服务等提供指导。

越来越多印刷企业积极寻求数码化转型,围绕业务和流程数码化的新需求,推动生产和管理变革,有的企业通过引进ERPMESWMSAPS等管理系统,实现了生产闭环管理,极大提升了生产过程的数码化、透明化,实现生产数据流的实时连接。

从上面的应用模式可以看出,在产业互联网的体系下,以印刷互联网平台、印刷企业为代表的互联网端、产业端,在六种模式上都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推进这六种模式,不是非此即彼,是随着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互有交集推进的。

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刷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将更加紧密深入。一方面,印刷互联网平台积极向产业端渗透,凭借先天的互联网基因,加速在商业系统的服务端探索和代,为印刷工厂的柔性制造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印刷企业和供应链上的设备、软件等主体,发挥技术优势,扎实推动生产、运营的智能化,主动连接互联网创新新模式,实现「制造」的智能化升级。这也需要平台、印刷企业、设备厂商等全行业继续共同努力和探索与实践。

 

 
  关闭视窗
网站地图 | 隐私保护条款 | 免责声明 | 辅助功能
©2006 The Hong Kong Printers Association 保留所有权利。
使用本网站即代表您同意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