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基本动力,就业稳定的前提从来都是经济持续增长。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迅猛发展,带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获得非农就业机会,就业规模空前扩大。随着中国人口增长态势、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持续提升,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对技能需求变化加快,促进就业面临更多新任务与新挑战。虽然在经济快速转型时期结构性就业问题有所显现,但在经济企稳回升的前提下,无论是就业总量还是就业质量都有明确的向好前景。2024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3%,比2023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6%,国民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比2023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 实现就业创造的经济基本盘稳定 当前,国民经济已呈现明显恢覆态势,稳定的经济基本盘为就业创造提供了有力支撑。据估算,2024年1—2月,作为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之和的自然失业率分别为5.24%和5.27%,与经济波动对应的周期性失业率几乎为零。从趋势来看,周期性失业率较大幅度上升主要出现在2020年和2022年新冠疫情冲击较为严重的时期。考虑到农民工群体高度集中在市场化部门,对经济环境变动反应敏感,根据这一群体的就业情况可以进一步判断中国短期经济周期的趋势。2024年一季度,外出农民工失业率为5.0%,低于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5.2%),外出农民工总量为18,588万人,同比增长2.2%,反映出中国经济运行正处于持续的周期性恢复态势中,成为持续就业创造的有利因素。在特定发展阶段,非农就业弹性通常是稳定的,这意味着只要经济保持增长便可以实现就业的稳定创造。因此,相比于过去二元经济时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的就业创造压力,当前只要潜在经济增长率保持适度水平即可以实现就业总体稳定。 制造业为稳定就业提供基础保障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是经济发展实现就业创造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成为中国就业创造最重要的部门。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的就业总量超过1.2亿人,占非农总就业的比重达22.7%。2024年一季度,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7%,就业规模持续稳定。从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的变化情况来看,自2023年初疫情防控转段,中国经济运行全面恢覆,制造业PMI经历了一轮快速反弹和波动,之后趋于稳定,2024年3月已反弹至50.8%,比2月上升1.7个百分点,表明中国制造业呈景气回升态势。进一步地,从经济周期角度来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更多代表了作为需求方的消费者对于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与支付能力,PMI更多反映了作为供给方的企业对于生产、销售和采购的计划与实际执行情况。因此,CPI是领先制造业PMI一个季度左右的先行指标。2024年一季度,中国扣掉能源和食品价格以后的核心CPI为0.7%,预示着未来几个月制造业PMI有望继续回升。同期,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5%,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结合笔者实地调研显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计算机设备等先进制造业企业经营形势明显好转,传统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将在未来实现对就业的全面带动。 外向型经济复苏改善就业形势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在带动国内消费、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4年一季度,我国出口总额为5.74万亿元,同比增长4.9%,外向型经济的就业创造有望进一步提升。出口带动的生产规模增加将直接扩大出口行业就业规模,并通过乘数作用间接提高关联产业的就业规模。2024年一季度,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14.5%,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同时,出口还通过推动技术进步、结构优化调整进一步促进高质量就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高以及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将提升技术工人就业规模比例,促进技能劳动力供给和经济结构转型需求的匹配,进一步优化就业结构并带来就业质量的提高。最后,出口带来的就业规模扩大可以进一步促进国内消费。大宗商品和民生消费品进口的稳步扩大,反映了目前我国整体经济正向着更好态势发展,进而通过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