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制整体水准较高 依然存在五方面问题
从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开展的印刷复制质检活动检测情况来看,出版产品印制质量整体水准较高,印制批质量合格率达98%以上。 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一些印刷质量问题仍然存在。管理层面,我们经常会遇到因统筹不力、管理不到位引发的质量问题。如有认识、缺共识,有制度、不执行,有责任、不落实,存在管理死等等。技术层面,我们发现了一些普遍性和偶发性问题。如跨页接版位置误差超标或接版处图文缺失、飘口宽度超标、脏迹等普遍性质量问题;还偶发一些开胶散页,多帖、少帖,白页,纸张定量不达标等质量问题。其中,跨页接版偏差已成为印刷质量的突出问题,在不合格图书中的占比,已从2022年的29%上升到了2024年的81%。
从原因分析,主要存在五方面问题。一是对印刷意识形态属性认识不够。有些出版单位和印刷企业对印刷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政治敏感性不强,没有把印刷质量与意识形态安全相联系,防范因技术性问题引发意识形态问题不够。二是对印刷质量相关责任落实不够。印制质量与内容质量、编校质量一样,其主体责任都是出版单位,有的出版单位对印制质量主体责任认识不清。同时,有些印厂对印制质量生产责任落实也不到位。三是对质量管理制度建设重视不够。虽然大部分出版单位和印刷企业建立了质量管理制度,但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够健全完善的情况,靠经验、靠感觉、靠个别人抓质量的现象比较突出。四是对全流程质量管控落实不够。有的出版单位元和印刷企业生产流程各个环节的核查、巡检、抽检等管控措施落实不到位。五是对印刷质量业务培训抓得不够。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出版印制周期缩短,再加上人员流动较大,有些出版印刷单位业务培训不够,使得既懂印刷质量管理政策法规,又懂工艺、技术、标准的人员缺乏,一些年轻编辑不熟悉不了解印刷生产工艺,设计时盲目求新求变;一些印刷质量主管缺少相关知识,既不能对出版单位的设计提出更好建议,也不能对出版单位的设计采取相应的技术处理。还有的出版单位和印刷企业对成品质量抽检的标准不熟悉。
深化数智赋能 加强全流程质量管控
数智赋能视域下,出版印刷业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全行业要牢固确立全域思维、系统思维,不断强化主动意识、协同意识,切实抓好常态管理、环节管理,全面提升质量管理的理论水准和实践能力。 以数智赋能为动力,着力解决影响行业发展统筹谋划、智慧融合等方面的问题。一要牢记使命任务,坚持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理念,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二要坚持统筹谋划、系统思维的理念,凝聚共识、汇聚合力,推进行业全面发展。三要坚持智能融合的理念,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引领行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四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的理念,逐步完善质量体系,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水准。五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理念,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影响产品生产质量管控、市场供需等方面的问题。第一,从事后监管向事前预防转变,解决跨页接版偏差问题。除印制过程不好把控外,跨页接版设计不够科学也是原因之一,事前预防十分重要。第二,从专题读物简约化生产向大众读物简约化生产发展,解决经济实用问题,采用适合阅读的印刷装帧形式,让读者在轻松愉快中阅读。第三,从传统出版印刷向按需出版印刷发展,解决图书库存积压问题。
以质量标准为牵引,着力解决影响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导向引领等方面的问题。据统计,目前印刷领域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80多项,行业标准100多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版印刷业要加快标准研制,使之与行业发展现状和群众文化需求相适配。比如,图书环保质量检测,目前只有对16种VOCs(挥发性有机物)和8种可迁移元素的检测标准,而没有针对气味的检测标准。可喜的是,中央宣传部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牵头预研的关于气味的两项行业标准已通过立项,正在进行研制。此外,针对现行印刷产品标准,有些技术指标和要求需要进行修订,针对印刷业数智化转型需要加大相关质检标准的研究。
以绿色低碳为目标,着力解决影响材料规格杂乱无序、装帧奢侈等方面的问题。随着技术发展和工艺改进,一些出版印刷产品使用特种纸张、特殊油墨、特色装帧流行起来。这些特殊产品虽满足了多元化需求,但也带来了多方面问题。比如,大开本、多形态、异型的书刊,影响了原材料的采购、生产效率的提高,造成了资源浪费,增加了产品成本,使用也有诸多不便,往往被束之高阁,很少用于日常阅读,还埋下了更多质量隐患。对此,出版印刷业应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理念,引导并建立相应的制度标准予以规范,让形式更好地为内容服务。 以厚植文化为抓手,着力解决影响质量建设齐抓共管、系统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质量文化包括质量意识的提高、质量精神的支撑、正确质量价值观的树立,以及质量行为的规范。厚植质量文化,就是要树立全流程质量管理理念,需要出版单位元元、租型单位、印刷企业及质检机构和社会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出版单位要进一步增强质量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印刷企业要切实履行好生产责任,全面加强过程质量管控。质检机构要发挥在质量监管中的协力厂商作用。
开展专项检测 瞄准高质量发展目标
2025年,印刷质检工作将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3·15”印刷覆制质检活动和中小学重点教材印制环保质量抽检为主线,守正创新,履职尽责,切实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努力推动印刷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认真开展印刷覆制质量专项检查。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安排部署,在中央宣传部印刷发行局的组织指导下,高标准、高质量做好不少于6个地区“3·15”印刷覆制质量抽检工作;保质保量完成不少于5个地区中小学重点教材印制和环保质量抽检工作;落实上级机关质量监管关口前移、加强印刷质量舆情监测的要求,扎实开展出版产品印制和环保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二是持续提升印刷质检技术能力。瞄准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加强数字质检和绿色环保质检建设,积极拓展实验室检测范围,确保人员专业、资质完备、管理到位。加强对纸张、油墨等原辅材料检测技术研究,力争将检测能力覆盖印刷全产业链。加强与质检机构、出版印刷单位的交流互动,一体推进印刷质检机构和行业质检人员能力素质。
三是积极推动印刷课题和标准研究。积极开展过程质量监测、数字印刷产品检测、新技术新工艺提升质量评价等印刷质检新模式新场景相关课题和标准研究。对《书刊气味测试方法》《书刊低气味印刷工艺指南》两项行业标准进行研制;对《纸质印刷产品印制质量检验规范 第4部分:中小学教科书》等标准进行修订。
四是持续优化印刷质量技术服务。研讨破解印刷质量难题的系统举措,积极为行业开展标准宣贯、质量谘询等技术帮扶。举办全国出版物印刷质量管理与技术检测培训班,推动行业强化质量责任意识、明确质量管理责任、掌握质量管理技能。
五是逐步优化和完善质检工作平台。加快推动全国出版产品质检平台项目建设,贯通全国印刷质量检测数据和资讯,借助质检大数据分析精准画像,实现印刷质量风险评估、研判和预警,着力破解质检手段单一、能力不足、资讯资源共用不充分的痛点堵点问题,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和主管部门质量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