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 关闭视窗
 
中国破局「增产不增利」造纸企业寻求打造「绿色生态圈」
发布日期:24/06/2025
消息来源:中国证券报
过去十年间,A股造纸产业上市公司ESG资讯揭露率从21%上升至逾79%,环境议题特别是减少碳排放成为这类公司ESG资讯揭露的焦点。多家龙头企业不仅详细核算并揭露了范围一至三的碳排放数据,还设定了清晰的减碳目标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然而,在「向绿而行」的同时,造纸业正面临成长挑战。中国造纸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产业利润年减2.7%,2025年第一季获利年减22%,而这两个时间段内我国纸和纸板生产总量均为正成长。专家表示,目前是造纸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阵痛期,企业需透过规模化降本增效、耦合新能源体系,获得生存与发展。在高品质发展与产业面临成长瓶颈的背景下,建构上下游协同的绿色生态圈被视为产业破局的关键。
 
 
ESG信披展现减碳新态势
ESG理念在各产业持续渗透,造纸业作为传统高耗能产业,相关公司ESG资讯揭露率也迎来显著提升,成为「向绿而行」的重要注脚。根据申万产业分类,过去十年间,A股造纸业24家上市公司ESG报告(包括社会责任报告等)揭露率从21%跃升至逾79%。 Wind资料显示,截至目前,上述24家上市公司中,仅恒达新材、安妮股份、松炀资源、森林包装、民士达尚未揭露相关报告。
 
在已揭露的造纸业上市公司ESG报告中,环境议题特别是减少碳排放成为核心焦点。以碳排放情况为例,明确列出实质议题的企业均将碳排放、气候变迁和能源管理等议题划定为核心重要议题,凸显了全产业对环境责任的高度共识和「绿」动方向。
 
在已披露2024年ESG报告的造纸企业中,太阳纸业、恒丰纸业、山鹰国际、岳阳林纸、博汇纸业等对碳排放情况披露较为完善,均对范围一至三进行了核算和披露。而民丰特纸、华泰股、宜宾纸业、荣晟环保、五洲特纸未对碳排放进行详细核算及揭露。
 
从核算维度来看,以太阳纸业为例,公司表示碳排放范围三的统计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2024年范围三核算范围包括购买的国内外原辅料、化工品、产品包装物和服务;上游大宗物资的公路、铁路、海运运输排放;员工通勤。
 
造纸业上市公司减碳目标明确,成效初显。凯恩股份计画2026年实现碳达峰,2035年碳排放总量较2021年下降90%,2040年达到碳中和。 2024年,公司生产范围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较去年同期下降27%,每吨纸合计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去年同期下降25%。本公司2024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相较于2021年下降71%。
 
山鹰国际表示,2030年,范围一、范围二单位产品碳强度较2020年下降39%,目前达成科学碳目标总进度93%。 2030年,范围三单位产品碳强度较2020年下降20%,目前达成科学碳目标总进度87%。青山纸业2024年碳排放总量较去年同期下降32.93%,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较去年同期下降36.72%。
 
减碳路径也在探索中逐渐清晰。冠豪高新表示,2024年新产能投放导致范围一温室气体排放稍有上升,公司透过实施高效节能措施遏制排放成长。透过使用绿色电力和购买绿证的方式,公司减少了范围二基于市场的温室气体排放,促使公司2024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范围一+范围二)及排放强度均较上年有所下降。
 
转型攻坚呼唤生态革新
A股造纸产业上市公司在ESG报告中所展现的减碳实践,是在高品质发展与产业面临成长瓶颈的背景下,「向绿而行」寻求破局的必然选择。
 
中国造纸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造纸业规模以上企业达80400家,主营业务收入约1.5兆元,人均纸张消费量接近97公斤,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差距逐渐收窄。目前中国造纸业纸和纸板产量已连续16年稳居全球首位,中国70%造纸企业的技术设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准。造纸产业已形成装备智慧化、生产清洁化、管理数码化的新型工业体系。
 
然而,亮眼数据之下,产业正经历阵痛期,成长压力凸显。 「近年来,我国纸和纸板生产处于平稳状态,但是行业利润水平出现下滑。」中国造纸协会理事长赵伟对记者介绍,「根据协会调查,2024年我国纸和纸板总产量2.9亿吨,年增1.5%,利润年减2.7%。
 
在此背景下,「向绿而行」成为产业链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破局之道。赵伟表示,业界需提升生质能源的应用比例,力求在用能理论与技术上取得突破,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支撑。 2030年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为生物质等替代能源逐步取代化石能源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需确保能源效率和效益不受化石能源使用减少的影响;同时,要充分发挥热电联产高效节能减碳的优势,避免能源成本大幅攀升。推动节约策略,倡导绿色消费理念,促进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绿色「风口」下,造纸业需寻找自身降碳与产业升级的路径。 「造纸业正处于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利润没有明显改善。有人将其归结为内卷,这只是一个面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表示,「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正处于第四次产业革命期间。
 
常纪文预测,未来几年造纸业集中度还会上升。他表示,业界需透过规模化提升企业的节能减排降耗水平,并在此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例如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在企业内部采用热泵技术等节能降耗技术,把能效提上去,把成本降下来。 「我相信再过五年,现在的困难都会克服。现在是阵痛期,透过品质取胜,谁能降本增效,谁将来就能生存和发展。」常纪文说。
 
建构永续产业生态圈
面对转型攻坚的严峻挑战,单打独斗难以推动造纸业「向绿而行」。建构一个上下游紧密连结、多方协同共治的永续发展生态圈,已成为产业破局新周期的关键路径。
 
深化下游协同、发挥链主引领、引进精准金融支持,构成了支撑这一绿色生态圈的三大支柱。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总经理田超表示,在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与产业求变决心驱动下,历经四十多年快速发展的造纸业已将绿色环保视为最大课题。在市场升级、成长放缓的背景下,单靠造纸环节一己之力必是事倍功半,打造绿色生态圈是更有效率、更理性的路径。
 
下游包装与印刷环节的需求升级,对造纸产业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技术创新要求。中国包装联合会监事长王跃中对记者表示,纸包装产业要真正实现「减量不减功能」并拓展高端应用场景(如冷链、生鲜、外卖),关键在于造纸环节能否提供具备原生防水、隔气、耐油、保鲜等特种功能的新型纸基材料。
 
同样,数码印刷的推广,也正面临成本高且适印性不足的瓶颈,这与造纸环节直接相关。 「提高数码印刷占比,对于降低碳排放十分重要。」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常务副理事长萤庭亮对记者表示,数码纸比传统纸贵,数码印刷速度和品质与传统印刷有差距;设备层面,喷码印刷喷头国产化不足。此外,水性油墨实用性及纸张承受力需与造纸业合作改善。印刷与造纸也需连动实现永续生态,一方面要推进纸张减量化,如使用超薄纸以降低成本和碳排放,另一方面推动纸张柔性柔光化,减少对白度的过度追求,这是造纸和印刷两个产业向绿色化协作发展的重要方向。
 
面对下游的压力与机遇,造纸产业链主企业需扮演驱动全链创新与生态共构的核心引擎角色。金光集团APP(中国)副总裁翟京丽对记者表示,链主企业需持续投入技术创新,深耕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研发,并将数码化深度融入生产场景,开发高附加价值、低碳新产品。 「必须主动推动产业链从分散竞争转向生态共建,整合林浆纸、包装、印刷等上下游资源,促进资讯、技术、资源共享,建立协同应对挑战的机制。」翟京丽表示,更为关键的是,链主企业应超越个体竞争思维,主动定义产业标准,并联合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圈。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崔莹认为,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转型金融对造纸业意义重大。支持高排放的纸业向低碳转型,对于一些产品,如节能减排挂钩贷款、转型规划认证后的贷款,部分地区有财政补贴。此外,生物多样性金融与造纸业相关。因造纸业与林业关联,可推出生物多样性挂钩债券或贷款,国际上已有此类产品,这是造纸业ESG与金融结合的新方向。

 

 
  关闭视窗
网站地图 | 隐私保护条款 | 免责声明 | 辅助功能
©2006 The Hong Kong Printers Association 保留所有权利。
使用本网站即代表您同意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