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造纸产业的版图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正以冰火两重天的姿态上演。东方,特别是中国,产业巨头们正以一种近乎「自杀式」的姿态,掀起百亿级的产能「加法」狂潮;而在西方,欧美传统豪强则在进行着一场理性的「减法」运算,持续关厂、裁员、收缩战线。这一增一减之间,并非简单的市场冷暖差异,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生存法则的激烈碰撞。中国的“加法”更像是一场以未来市场主导权为赌注的残酷“清场赛”,而欧美的「减法」则是在成熟牌局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精算术」。
中国的「加法」:以扩张为武器的生存之战 一个巨大的悖论正笼罩着中国造纸业:一方面是产业陷入「越扩产越不赚钱」的恶性循环,2023至2024年间,新增产能超千万吨,而需求增速仅为1.5%,导致价格战与低开工率成为常态;另一方面,头部企业的巨额投资却从未停歇。
这并非非理性的狂热,而是一场关乎生死的「军备竞赛」。其核心逻辑不再是分享增量市场的盛宴,而是在存量搏杀中,透过极限扩张来赢得终局的入场券。
巨头领衔,建构「林浆纸一体化」的成本壁垒。在这场战争中,「林浆纸一体化」是最核心的战略武器。拥有上游纸浆供应的企业,才能在惨烈的价格战中掌握成本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玖龙纸业的布置堪称典范。在广西北海,透过产线调整,最终将形成浆纸总产能高达910万吨/年的宏大布局。在重庆,又斥资60亿元建设「浆纸一体化」智慧工厂,以70万吨绿色制浆工程直击原料自主的产业痛点,其目的正是建造起无人能及的规模与成本护城河。
太阳纸业在广西的林浆纸一体化三期工程虽有调整,但其战略核心愈发清晰:投资71.8亿元,将原木浆生产线升级为30万吨/年的高纯度天然纤维生产线,聚焦高附加价值产品,实现从传统造纸向生物质精炼的转型。这既是技术突围,也是在主战场之外开辟高利润的战略侧翼,以支撑其在白热化的常规品类竞争中持续投入。
五洲特纸在湖北、江西两省的规划总投资额超过400亿元,其中湖北汉川、武穴和江西湖口的项目均是旨在打通浆纸产业链的重大布局;山东世纪阳光纸业在日照投下202亿元,建设以纸代塑项目,规划年产量为265万吨,建造80万吨竹浆和120万吨高性能纸基新材料项目,深耕特种纸领域;华泰集团联合玉林市政府、联合华友,签署总投资280亿元的合作协议,其中160亿元用于建设沿海林浆纸一体化项目……这些项目共同的指向,都是通过向上游延伸,将产业链自己的命脉牢牢,将在产业手中。
然而,这些动辄百亿的投资案,表面上是企业雄心的展现,其实是「大鱼吃小鱼」的进攻性武器。在产业下行期,巨头们透过主动扩张,加剧市场供过于求,将产品价格打到成本线以下,其目标清晰而冷酷:以短期的利润损失为代价,将那些没有上游原料优势、资金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彻底拖垮,加速行业洗牌,最终实现市场出清。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绞杀战」。
欧美的「减法」:聚焦利润的理性收缩 与中国的残酷内卷形成鲜明对比,欧美纸业巨头的「减法」运算显得冷静而务实。其市场早已完成整合,形成了稳定的寡头格局,因此,企业的核心目标是优化资产、提升效率、回报股东。
并购驱动,优化全球网路。史墨菲卡帕与维实洛克、国际纸业与得斯玛等世纪并购,其首要任务便是对合并的庞大资产进行优化整合。史墨菲维实洛克今年已在美国和德国关闭多家工厂,合计削减超过50万吨产能。国际纸业更是大刀阔斧,不仅关闭了路易斯安那州年产80万吨的箱板纸厂,更启动了一系列涉及纸厂、回收厂和纸箱厂的关停计划,影响范围遍及全美多个州。
市场萎缩,多品类产能同步削减。包装纸领域,美国乔治亚太平洋公司永久关闭乔治亚州的箱板纸厂,影响535名员工;加意包装集团也宣布关闭其位于俄亥俄州的涂布再生纸板厂;格雷夫至少部分关闭其下属的4家工厂,包括马萨诸塞州菲奇堡的箱板纸和非涂布再生纸工厂。
文化纸与特种纸领域, 芬兰的芬欧汇川透过关闭德国和芬兰的两家工厂,合计削减57万吨纸张产能,占其总产能的13%。芬林纸板多古纸厂的生产已于6月17日正式画下句号,当天,工厂内的BM1纸机也完成了最后的使命,宣告关闭。Sappi欧洲在芬兰洛赫亚的柯克尼米工厂评估永久关闭其2号纸机的可行性。先前已经启动了对德国阿尔费尔德工厂部分资产重组的磋商程序。 。瑞士的珠光纸业则因市场严峻而裁员。Pixelle特种纸关闭俄亥俄州一家造纸厂的行动,影响员工多达800人,凸显了企业转型中的艰难抉择。
欧美的「减法」行动,是企业在市场成熟、需求(尤其是文化用纸)结构性下滑、营运成本高企以及股东回报压力等多重因素下,为求生存和发展所采取的理性选择。其目标是透过产能出清,改善供需关系,进而稳定价格,提升整体获利水准。
不同生存法则下的殊途同归 中国造纸业的「加法」与欧美同行的「减法」,表面看是发展阶段与市场环境的差异,但深究其内在逻辑,则是在不同生存法则驱动下的殊途同归——两者都在通过各自的方式,加速行业的集中与整合,以求在未来的市场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
表象之下:中国式扩张的「生存悖论」 防御性扩张:不进则退的「囚徒困境」。正如业内人士所言,这是一种防御性策略。在产能过剩的红海中,任何一家企业停止扩张,都意味着其市场份额将被对手迅速蚕食。为了不被淘汰出局,即便是饮鸸止渴,也必须跟上扩张的脚步。这已不是为了成长,而是为了生存。
进攻清场:「大鱼吃小鱼」的终极游戏。更深层的逻辑是,拥有资本和产业链优势的巨头,正在将「逆周期扩张」作为武器。它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在产业下行期,利用自身「林浆纸一体化」带来的低成本和规模优势,故意加剧市场供应过剩,压低产品价格,从而拖垮那些依赖外购纸浆、成本高昂、资金链脆弱的中小企业。这是一场以短期利润为代价,旨在清除竞争对手、实现市场出清的「绞杀战」。
策略本质:终局思维下的市场整合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头部纸企的「加法」,本质上是一种高成本的准入券,用于购买进入行业终局的资格。目前承受的亏损和低利润,是为未来市场格局优化后,取得更高定价权和市占率所需付出的代价。其战略核心是「内部整合」,透过惨烈的价格战和产能竞赛,重塑国内市场由少数寡头主导的稳定格局。
与之相对,欧美企业的「减法」,则是「外部优化」的逻辑。它们的市场早已完成内部整合。因此,其当前策略是剥离全球范围内效率低或不具竞争力的资产,将资源聚焦于高利润的核心市场和业务,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它们是在一个已经成形的牌局里,透过精算来优化自己的每一手牌。
总结而言, 「东增西减」的现象,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市场竞争哲学。欧美巨头是在一个成熟的、规则明确的棋局里进行“精细化运营”,追求资本效率和利润。而中国巨头们则是在一个混乱的、尚在定局的战场上进行「生存之战」,它们的目标是活下来,成为制定规则的人。
因此,中国纸业的投资热潮,并非单纯的非理性扩张,而是一场深刻且痛苦的产业结构性重塑。这场以产能为武器的战争,将以大量中小企业的退出为终点,最终锻造出少数几个规模空前、拥有全产业链控制力的超级寡头。当这场内部「战争」尘埃落定后,这些浴火重生的中国巨头,将在全球舞台上展现更强大的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