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末工业革命改变世界,由农业走向工业,生产量提升,并走向标准化。百多年后的今天,随着智能化、数码化及进一步的自动化,生产迈向工业4.0,被视为第二次的工业革命。中国于2014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并纳入十三五规划,要在2025年成为制造强国,透过科技把生产优化,走向工业4.0,摆脱昔日以密集劳动力生产的模式,目标是跟欧美等工业先进国的产品竞争。两年前双星跟来自德国的西门子合作,把厂房全面自动化,去年生产1,120万条轮胎,营收达49.3亿元(人民币、下同),比对上一年増加64.4%,令这间国企成为国内第一轮胎生产商及挤身亚洲公司500强。
机械人生产 效率提高 4.0厂房全面自动化,机器取代人手,少数工人只是辅手,记者在双星厂房走了半个小时,只遇见过一个工人。据负责人表示,厂房走向全面自动化后,工人由1,000人减至现时约250人,即效率增加了3倍,而产品不良率跌幅逾80%,厂房24小时运作,除了生产民用轮胎,亦生产高规格的军用轮胎。据双星的年报显示,2016年营收达49.3亿元,比对上年增加了64.6%,去年生产轮胎达1,120万条,比对上一年增加44.18%,成为中国主要轮胎生产商之一,公司挤身亚洲500强公司。双星成为国内工业4.0的「样板」,由传统轮胎生产变身全自动化生产,双星原是老字号鞋厂,建于1921年。但自改革开放,许多新鞋厂冒起争生意,在2001年该公司并购了青岛当地一间轮胎厂,将业务重心逐渐由鞋转移到轮胎。至2006年轮胎收入大幅超过造鞋,公司宣布放弃鞋业,专注做轮胎。双星转型及时,事实上,现时内地不少央企国企缺乏竞争力,被巿场淘汰,长期靠国家补贴过日子,因这类企业不少,对政府造成沉重财务负担,因此近年得推行央企国企改革。 工业4.0不易行 双星于两年前,即2015年再由传统轮胎厂,进击工业4.0,实行全面自动化。这涉及非常复杂的技术及流程重整,双星当时跟西门子公司合作,由对方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西门子来自先进工业国德国,一直研发自动化生产技术,是世界最大的自动化解决方案供应商。 有份参与双星工业4.0升级、西门子负责中国及美洲轮胎业务的王重阳表示:「工业4.0是个愿景,而不是方法论,一个企业能否达到这个愿景,视乎公司的策略,发展计划及现有的自动化水平等。」他又指西门子协助企业达成工业4.0的目标,「是令客户可以持续提升生产力,从而在行内保持竞争力。」 西门子为双星度身设计垂直整合生产过程的方案,引进多种技术,包括数码管理系统软件、制造执行系统及整合自动化方案。王重阳指出,双星自动化系统背后需要庞大数据,数据转化到控制生产层面。他们把所有东西整合到一个平台上,令公司更快融入数码化及自动化生产。双星集团李勇副总经理则表示,转型最大的挑战是把百多个繁复工序整合为全自动化流程。 国内要推行工业4.0的路不易行,不仅要部署新技术,还有实施流程、人员培训等,关键是数据。西门子中国研究院朱骁洵院长在一个创新论坛表示:「今天许多工厂都缺乏可用的工业数据,尤其是中国,欧洲大多数工厂已经实行自动化,数据基本可用,我们只需把信息岛连接起来,然而中国很多工厂并非自动化。」他举例近日公司跟无锡汽车制造商天奇合作,他指该公司的产品没有安装传感器,因此没有数据可知,于是研究人员要在产品的关键部位安装传感器以收集数据,同时要建立数据中心,把收集的数据整合,跟客户服务配合,「这是个很典型例子,在德国很难看到非自动化行业,中国却有很多。」他又指工业4.0公司需要一个发展提升过程,因为不只是部署新技术,还有实施流程、人员培训等。 智能化、数据化等之势已成,如何更好利用科技,西门子去年投入47亿欧元(约367亿港元)于研发中,较2014年增加了25%,全球研发人员达3.3万人,其中约一半是从事软件或软件相关业务的工程师。另有超过200人是人智能数据分析师及科学家,而中国是一个重要巿场及研发据点。
何谓工业4.0? 最先提出这概念的是德国政府,当时是2010年,德国政府为未来工业生产订下的鸿图大计,要透过自动化、数据化及智能化,大幅提升生产力的质量及效率,被视为19世纪工业革命后的另一次生产力突破。期后多国亦提出相类的计划,中国是其中之一,她于2014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即是在2025年达到「先进制造」的目标,通过科技及结构转型,提升工业生产以及服务业各方面的表现,简言之就是将整体经济升级到更高层次,摆脱过去劳动式密集的低技术生产模式,望能跟已发展国家如欧洲及美国等的制造业竞争,这计划已纳入十三五规划内。 西门子博乐仁表示,中国西门子将主导公司全球机械人的研发工作,原因是中国是是最大的机械人巿场,其二是人才济济。研究方向的不仅针对大型机械人,还有具智能及灵活的小机械人,拥有更多传感器,并可大量生产。 除民用轮胎,双星亦生产规格较高的军用轮胎。 智能城市数码中心:与香港科技园合作建立,引入该公司开发的云端物联网MindSphere作为城巿管理系统,开发解决城巿管理问题的方案,有利建设智能城巿。选择香港是因为其高密度,用科技解决基础设施及流动遇到的压力,涉及范畴如交通、发电、能源管理、建筑科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