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 關閉視窗
 
中國及世界經濟未來發展新挑戰
發佈日期:22/02/2021
消息來源:中國證券報
2020年世界經濟遭遇近一個世紀以來最大的衰退,中國經濟以其結構性優勢與韌性,成為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經濟體。去年中國經濟增速雖因疫情衝擊低於潛在增速,但世界經濟總體深度衰退,二者結合形成一種少見的「衰退式追趕」特點。隨著疫情防控與疫苗研發推進,今年世界經濟料普遍復甦。

「衰退式追趕」提速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1年1月更新的《世界經濟展望》(WEO)預測,2020年世界經濟實際增速為-3.5%。其中,中國經濟增長2.3%,美國經濟收縮3.4%,兩國實際增速相差5.7個百分點。20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平減指數與美國相差無幾,估計中國用市場匯率衡量的美元GDP增速會比美國高出6個百分點。2019年中國匯率折算美元GDP約相當於美國的67%,2020年該指標有望達到71%以上。換言之,2020年中國對美國總量追趕或收斂速度在4%以上,顯著高於2012年至2019年該指標的均值2.3%。
  
在推動形成「衰退式追趕」提速這個經驗事實的諸多變量中,兩因素發揮了基本作用。
  
一是藉助體制特有的社會動員能力及實現特定目標的較高執行力,中國在控制疫情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而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未能及時有效控制疫情,經濟運行受到拖累,這顯然是去年中美經濟增速差距加大的重要原因。
  
從2020年中國經濟運行表現看,國內疫情防控相對有效性對國民經濟運行的影響,不僅為經濟社會秩序較早恢復常態奠定了基礎,而且對出口與外貿超預期恢復和增長產生了始料未及的積極作用。

2020年出現大流行之後,當時較多預測觀點認為,國外疫情流行會打壓需求,進而大幅拖累出口,成為不利於中國經濟復甦的重要變量。但實際情況是,全球需求確實大幅萎縮,但由於中國經濟較早恢復正常供給能力,國際市場的部分需求轉移到我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貨物進出口32.2萬億元人民幣,增長1.9%,其中出口增長4.0%、進口下降0.7%,總量規模和國際市場份額雙雙創歷史新高。
  
另一個因素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點有關。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對政策反應較為靈敏。2020年初針對新冠疫情對經濟運行造成的罕見衝擊,中央與地方政府在早先已實施「六穩」宏觀經濟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快速出台各種宏調政策舉措,宏觀經濟部門很快做出積極響應。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1至12月份,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8%,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達518907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2.9%。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0.9%。房地產雖面臨各類追加調控措施抑製作用,開發投資仍取得7%的較高增速,對整體投資恢復正增長發揮了重要支持作用。
  
經濟面臨新挑戰
  
依據目前國際主流機構預測,2021年各國經濟將不同程度復甦,像去年那樣絕對意義上的衰退式追趕現像不會重現。但依據對中美與全球經濟中長期增長的展望及其驅動因素的分析推測,在外部經濟增速有所回落的環境下,中國經濟在未來一段時期仍將保持較快追趕態勢。如IMF預測2021年中美兩國的經濟增速分別為8.1%和5.1%,兩者相差3個百分點;2021年美國名義GDP以及中國用匯率衡量的美元GDP分別增長5.36%和10.98%,暗示人民幣實際匯率升值大約1個百分點,中國上述可比名義GDP增速比美國高出5.62個百分點。
  
IMF還提供了對成員國某些宏觀經濟指標截至2025年的預測。數據顯示,到2023年中國用市場匯率折算GDP規模將達到19.513萬億美元,當年歐盟GDP預測值為18.839萬億美元,屆時中國經濟用市場匯率衡量的總量規模將第一次超過歐盟。2025年中國美元GDP規模將達到23.03萬億美元,是美國當年25.783萬億美元的89.32%,是歐盟當年20.301萬億美元的113.44%。
  
在內外新環境下,中國經濟追趕提速會派生多方面複雜影響。經濟保持中高速較快增長是實現國家「十四五」規劃以及2035年遠景目標的必要條件,也將為逐步緩解和化解階段性外部環境矛盾壓力提供必要條件。
  
但與新世紀初全球經濟繁榮環境下中國經濟超預期追趕經驗相比,未來新一輪經濟追趕提速將面臨新的挑戰。美歐等主要發達國家內部經濟困難增加與社會矛盾激化,中國總量追趕加速以及中高端產業市場的競爭力提升,將對發達國家的對華政策調整帶來更多不確定性,這意味著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和追趕將面臨更為特殊的外部環境風險。
  
新一輪追趕提速對新興經濟體與發展中國家的影響與新世紀初比較也會顯著不同。雖然會對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產生邊際利好效果,但難以出現新世紀初那種因我國需求跳升推動形成超級商品牛市的景氣行情。與中國經濟具有較強市場互動關係的「一帶一路」國家將從中國追趕提速中普遍獲益,特別是與中國經濟互補性較強及聯繫較緊密的周邊鄰國如東盟成員國等。

 
  關閉視窗
網站地圖 | 隱私保護條款 | 免責聲明 | 輔助功能
©2006 The Hong Kong Printers Association 保留所有權利。
使用本網站即代表您同意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