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改委等八部門正式印發《「十四五」智能製造發展規劃》(下稱:《規劃》),就深入實施智能製造工程,著力提升創新能力、供給能力、支撐能力和應用水平等作出詳細部署。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要堅定不移地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推動製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以「鼎新」帶動「革故」,促進中國製造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規劃》提出,到2025年,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大部分實現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幹企業初步應用智能化;到2035年,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全面普及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幹企業基本實現智能化。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汪宏副司長介紹,圍繞構建創新、應用、供給和支撐四個體系,《規劃》明確了四項重點任務: 一是加快系統創新。攻克基礎技術、先進工藝技術、共性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等在工業領域的適用性技術4類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生產過程數據集成和跨平台、跨領域業務互聯,跨企業信息交互和協同優化以及智能製造系統規劃設計、仿真優化4類系統集成技術。 二是深化推廣應用。如開展多場景、全鏈條、多層次應用示範,培育推廣智能化設計、網絡協同製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新業態,建設智能製造示範工廠。
三是加強自主供給。如大力發展基礎零部件和智能裝置、通用智能製造裝備、專用智能製造裝備以及融合有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新型智能製造裝備。 四是夯實基礎支撐。如深入推進智能製造標準化工作,持續優化標準的頂層設計,加快基礎共性和關鍵技術標準制修訂,積極開展標準國際合作。 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
在國家智能製造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看來,《規劃》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製造技術深度融合為主線,旨在加快構建智能製造發展生態,持續推進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網絡化協同、智能化變革,為促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製造強國建設、發展數字經濟、構築國際競爭新優勢提供有力支撐。 「智能只是手段、工具。即使再先進的智能,也需要融入製造實體才能發揮效能,否則智能只會是空中樓閣。當然,若沒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的強力支撐,製造的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也很難大幅提升。」 李培根說,發展智能製造必須落腳在製造上,而製造又要基於先進的工藝和裝備。 當前,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與製造業加速融合,傳統製造業更需要加快數字化轉型、智能化變革。為此,《規劃》結合各行業的特點與差異,對傳統產業如何推進智能製造進行了部署。這些,對於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具有重要意義。 |